許多人好奇,為何我設定的療癒旅程目的地會是”愛自己、心疼自己、做自己的主人”呢?
自己,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永遠陪伴者,因此,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朋友,了解自我關愛、自我接納和自我支持的重要性,把自己視為最好的朋友,才能夠有健康的自我認識和自我關係,有助於更快樂、更有意義地生活
許多人好奇,為何我設定的療癒旅程目的地會是”愛自己、心疼自己、做自己的主人”呢?
自己,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永遠陪伴者,因此,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朋友,了解自我關愛、自我接納和自我支持的重要性,把自己視為最好的朋友,才能夠有健康的自我認識和自我關係,有助於更快樂、更有意義地生活
"放鬆"和"放下"是兩個與情緒相關的概念,字面上的感覺也許有些類似,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差別
放鬆通常是指釋放身體和心靈上的緊張和壓力,透過放鬆技巧,例如:深呼吸和瑜珈…等,可以減輕壓力、降低焦慮和平撫情緒,並且有助於紓解身心的緊張狀態、促進平衡和恢復
當我們面對屢勸不聽並發生了料想之中的不良狀況時,最容易脫口而出的就是"我早就跟你說過了"這句話,但也都會發現,這句話,不但不能達到正面效果,往往反而會進一步造成反效果,這是因為它可能觸發了一些心理和溝通上的問題:
防禦心理:當人們聽到這句話時,可能會感到被指責或批評,進而引發防禦心理,導致他們更加堅持自己的立場,而不願意改變
"你變了"這句話,有時會令人聽起來不舒服甚至有種刺耳的感覺,因為這句話可能會讓對方感受到隱含的評價及否定,認為他們的變化是負面的,意味著以前的狀態比較好的意思,如此一來,可能會導致以下幾種不良的心理反應:
壓力和焦慮是現代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問題,它們會對身心健康、幸福感甚至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,那情緒療癒如何幫助你面對並處理這些狀況,並提高生活品質呢?
表達和釋放: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,讓你自在地表達和釋放內心的情緒,並協助你深入地探索情緒的由來
態度是每個人對事物、情況或他人的態度和情感的反應,它可以影響我們的選擇和最終的結果,不同的態度會導致不同的思考方式、行為模式和最終結果
首先,態度對於選擇的影響,在於它們塑造了我們對選項的看法,如果我們持有積極的態度,我們可能會更傾向於看到機會、解決方案和可能的好處;反之,如果我們持有的是消極的態度,則會更容易看到障礙、困難和風險,這會大大影響我們的選擇,因為我們很自然的會選擇能夠配合我們態度的選項,而忽視或排除那些不符合我們態度的選項,類似所謂的"趨吉避凶"
即使醫學及科學進步至此,在東方社會中,對於"身心科",依然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偏見,不自覺的就會產生"憂鬱症=想太多"、"精神病=神經病"...等聯想,以下整理出一些原因
在東方文化中,心理健康問題常被視為個人弱點甚至瑕疵,而且常將情緒困擾歸咎於外在環境(外境),而忽略了關注內在的心理因素(內境),認為只要用意志力就可以克服或解決問題
同事分享在類似心靈雞湯的書上的內容,引起大家的一番討論,令我想到,有一個時期,我也看了很多相關書籍,甚至還畫重點或是做記號,只是,到後來會覺得,那些話有點不知人間疾苦,說歸說做歸做,就像是對憂鬱症的人說,"想開一點"是一樣的意思,不但沒有幫助,反而會讓對方更憂鬱
其實,就是頻道沒對準,接收到的,都會是雜訊,白話一點,就是中醫說的"虛不受補",一旦找對療癒師(導護師),接受療癒後,就會像是幫原本很弱的根,抓住了泥土,這時候,澆灌下來的雞湯(養分),就可以真正的被吸收並發揮作用,讓心靈強健起來、讓花朵綻放芬芳~
偶然看到很有感的一句話"站著不動,永遠是觀眾",火車一列一列的往前開,我們的腳,若不從月台離開,夢想就永遠不可能有實現的一天,反之,只要我們設定目標,下定決心,不管前方的路看來有多麼的崎崛不平、目標看來有多麼遠,都會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,走累了,就回頭看看已經走了多遠,為自己的努力鼓掌及加油
意圖是一切動力的源頭,我們的注意力在哪裡,力量就會在哪裡,遇到險阻,只要有意圖,就會有力量拿出打怪的精神,幫自己不斷的晉級,沿路獲得的經驗,不論好壞,都會如同收集到的寶物或兵器,在過關斬將的路上,多一份助力~
昨晚和老媽聊天時聊到,"同一件事,發生在不同人身上,感覺和結果必然不同",每個人的個性、成長歷程、生活背景都不同,思考模式當然也一定不同,就像把不同的人帶到同一個迷宮的路口,大家所選擇的路線、方向都會不一樣,些許的不同,就會造成不同的結果,有點類似"蝴蝶效應"的概念
常聽到在爭執的人氣噗噗地說出"真不知道你/妳到底在想什麼"...之類的話,同一件事,進入到不同人的腦袋迴路中,勢必會產生不同的激盪,我們也絕對不可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的想法,但是,若換個角度來看,這也是為什麼不同人之間會激發出不同的火花,也是這個世界多采多姿的原因之一啊~
相信一定很多朋友聽過"你好,我才會好;你快樂,我才會快樂"這類可以算是情緒勒索的話語,尤其常出自將大部份思想及情緒寄託在孩子身上的長輩口中,試想,背負著另一個人的好或快樂與否的重任的子女,沒有被這無形的壓力壓垮已實屬萬幸,怎麼可能真正的快樂、自在呢?
為了要讓這樣的父母安心,通常會出現幾種應對政策:
在瀏覽臉書時,偶然看到一段非常真實且扎心的話,"一個人最大的災難,就是對親人暴躁,對外人和善",這種行為相當常見(尤其在東方社會)
與親人相處時,我們常常感到更自在和安全,這種安全感會使我們更容易表現出真實的情感,尤其是負面情感,因為我們"認為"既然是親人"應該"要了解並且包容我們,而不會立刻離開或拒絕我們
在科技進步的這個時代,生活型態當然也跟著進步、便利許多,但似乎人人都覺得,壓力卻變多又變大,尤其是中壯年族群,更是覺得壓力山大,在每天忙得暈頭轉向之際,常會不自覺地自問:"我是誰?我在哪?" 忙碌到沒有時間或精神顧及自己的身體和感覺,在拼命分泌腎上腺素的同時,免疫力及抵抗力卻不斷下降,身體的各個部位就開始抗議,得不斷輪流地去腸胃科、皮膚科、耳鼻喉科...報到,進而還得去睡眠科、身心科...,"壓力是萬病的根源",在問題還小的時候,一定要提醒自己,適時地放鬆和排解,就像是偶爾疏通一下堵住的排水管,若是"通樂"發揮不了作用,就得找通水管的師傅,我們的負面情緒也一樣,如果發洩、忍耐...沒有用,就必須尋求療癒師(導護師)的幫忙,若一味地壓抑或忽視,放到需要動用大工程(大手術/長期治療),就必須花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甚至金錢,卻還不見得能解決問題(根治)...,到了這時候,"早知道..."和後悔就遲了